777小说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页
目录 | 设置
下一页

第八十九章 定制(2 / 3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

,训练时闵元启也是以身作则,旗军的士气也比较高,现在看来就是冲的粮食为多,这也是人心常态,否则众人在家躺着不好么,要来这里吃苦流汗?

但很多军规未定,很多旗军来训练就只当是到军营里揽工效力,日常宣讲时最多说要提防流寇守卫乡里,但土匪等现实的威胁讲的就较少,当人们发觉真的有上战场血战厮杀的可能时,胆怯惶恐之下又没有军规军法约束,自然便是有人跳出来挑战闵元启的权威。

今晚这事,算是及时止损,也算是给了闵元启一个明确的提醒和教训,很多事情,未必他就能考虑周详,做到完全的细致无漏。

“大人,大人?”

已经是二更天了,按此时人的作息习惯,九成以上的人早都睡了,公事房外传来人的敲门声,闵元启回过神来,沉声道“是谁?进来吧。”

“小人诸闻见过大人。”

进来的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吏员,应该是闵乾德从所城派过来帮手的文吏之一。闵元启这里没有招募读书人过来,暂且此处也吸引不到读书人前来,闵乾德从所城等处搜罗了十来人吏员,一古脑的都派了过来帮手。

这些吏员登记账簿,核对人名住处等资料,记录工期,做的都是琐杂事务,这些原本也是他们擅长之事,做起来倒是相当得心应手,并不感觉困难。

吏员在大明也是世袭,朱元璋在少年时可能受了大元朝廷吏员不少的气,成立帝国之后就断绝了吏员的上进之路,汉朝的二千石除了世家子之外,大半是先为吏,后为官,所以汉朝官员多半熟谙政事,通晓世情,施政时军政两道和律令都相当精通。至唐时,门阀世家把持了高官职位,中下层的官员,要么是科举而得,要么是为吏积劳而得,吏员上进之路并未断绝。待宋人则重科举,一扫门阀,没有功名的吏员想上进就难了,待至大明时,早年还有吏员积劳为佐杂官,到后来科举大兴,佐杂官职都被举人和监生们分光了,吏员积劳为官之路彻底断绝了。

这带来两个问题和麻烦,太祖皇帝既轻视吏员,认为是执贱业,断绝了他们的上进之路。但又允许吏员世袭,这使得中枢和地方衙门里的吏员世代相袭,彼此声气相连,利益相通,大明政务的日常操作,其实就是被各衙门的吏员所把持。

吏员联手架空官员,使得官员要么垂拱而治,地方政务交给吏员和士绅宗族,要么就得依靠聘请的师爷,原本的公务成了私人的政治,官员得有灰色收入才养的起做事的幕僚,幕僚并非官员,又多来自于某一地,和吏员一样喜欢抱团勾结,本朝政治,一半在吏,一半在幕,官员只把持着大方向,军政细务,其实就在师爷和吏员手中。

这样的政治格局,实在难有大抱负和大的改动,大明二百七十余年,很多官员连修修补补的工作也懒得做,既无能力,也无动力,实因置吏之法在一开始便是错了。

官府的吏员都是肥差,而眼前的吏员却是一脸寒酸样,衣袍破旧打满补丁,身形也是极为瘦弱,一看便是长期营养不良的模样。

卫所军吏也是世代相袭,除了在卫指挥衙门任吏的还有一些油水,在下头千户所的吏员便是相当穷困了,卫所军田一分而空,吏员们当然没有实力瓜分,平素也没有什么公事可以上下其手,一个千户所那么些人,除了千户还有佥书千户,副千户,各个百户,试百户,副百户,总旗,小旗,上下层级分明,利润瓜分的干干净净,又是世代相袭彼此知根知底,吏员们根本没有操控政务的空间,薪俸又低,每个月只领几斗粮,多半情形下都不能领齐,若不是帮着人做些杂役,弄一些额外的收入,怕是根本不能养活自己和家小。

就以眼前这个叫诸闻的吏员来说,平素都是到闵乾德家里帮手,闵元启这里有事忙活便是将他派了过来,这些卫所吏员,过的委实不太容易。

看着眼
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